癌症末期病人和家屬常需不斷地在各種傳統治癒性治療、支持療法、積極臨床試驗、各類器官移植或安寧緩和醫療等照顧模式中,陷入權衡“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與“存活期 (life survival)”二者熟輕、熟重的困擾與抉擇,在日趨強調人性化與全人醫療的情境下,開始關懷病人主觀感受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自然地重視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議題,人類的健康指標,遂從過去的「死亡率(mortality)」與「罹病率(morbidity)」逐漸轉變為末期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所關注的「生活品質」。由於癌症末期病人在生命末期或臨終時,常會以自己或他人之生活經驗,探索與思考自己生活或存在的意義、目的與價值,這種對生命終極的價值與所堅持的信念或信仰,可以是一種人生哲學觀、價值觀或宗教觀,亦可以是個人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思想依據或法則,決定性地影響個人身處於此世界的方式,進而影響其日常外顯的生活品質,故探究癌症末期病人生活品質這方面很重要,這也是個人最核心與深沈的部分,通常以靈性(spirituality)稱之。然而生活品質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與宗教」對生活品質內涵的詮釋仍有所差異,其中「文化」能讓癌症末期病人的心靈在天地間尋找到人生的定位與生命的出路,「宗教」則能提出一個終極(ultimate)的解釋,讓疾病末期病人在天地之間尋得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為了掌握更多台灣社會文化的形貌與本質,以避免落入西方文化思想脈絡或侷限於一個先驗架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本土化的發展是必然之趨勢,本文期望藉由台灣文化脈絡下對「終極(ultimate)生死關注」所涉及的價值系統、人生哲學(生命與生活)觀以及靈性宗教觀等,有一個「先前瞭解(pre-understanding)」,將二十一世紀具有「多元化和國際化」特質的台灣社會文化,簡要地加以闡述,以醒覺每個人自己心中所秉持的生命觀,用更具廣度及客觀的視角,來描繪與詮釋台灣癌末患者生活品質之內涵,進而發展出適用於國人且具本土性題目的末期病人生活品質評量表,以適時地提供我國癌末病人專業性且具文化敏感性的醫療照顧,真正落實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所強調之全人、全家及全程的整體性(comprehensive)和連續性(continuous)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