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在西元1561年就有人描述過類似的臨床發現,但直至18世紀法國外科醫師Froncois Gigot de La Peyronie才相當有系統地報告出所謂的佩洛尼氏病。這種後天性病症困擾著不少的中、老年男性。疾病發生時由於陰莖海綿體白膜 在發炎後發生纖維化病變而在局部地區產生硬塊或硬片(lump or plaque ),進而造成勃起時陰莖的彎曲(penile curvature )、疼痛甚至導致陰莖變形和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目前臺灣地區佩洛尼氏病的發生率並不清 楚。西方國家方面的調查發現其發生率約在0.4% 至3.2%之間。該疾病好發於45至65歲之際,其病因咸認與陰莖受傷如性交時折曲、陰莖受到撞擊等有關。在陰莖受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如果結痴組織中collagen的產生與組織發生偏差,於陰莖海綿體白膜的局部地區產生了過多僵硬而無彈性的結痂組織,便會因此形成硬塊或硬片拉彎陰曲。一些會發生結締組織異常的毛病如Dupuytren's contracture 或 Ledderhose's disease,病患發生佩洛尼氏病的機率也相當的高。佩洛尼氏病發病初期疼痛感較明顯,接著經過約12至18 個月,疾病才會穩定,此時疼痛感降低,陰莖彎曲或變形則變得較明顯。佩洛尼氏病發病後,約 有15%的病人會自己改善、40%的病人會越發嚴重、其他病人則維持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