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機器會有零件損毀的情形一樣,人體這個精巧複雜的機器也有零件損毀的時候。說損毀,當然是只零件損壞的情形已經到了無法修補的程度,此時更換零件似乎是一個當然也簡便的解決途徑。人造組織、器官的研發,就是基於這 種思維而發展的;尤其一些生物組織不易取得的項目,製造非生物性的人造植入物來替換損毀組織儼然是上個世紀末發展最快的醫療科技工業。這中間最為人熟知、臨床採用層面最廣、發展最迅速的翹楚當推各式人工關節了,但是近十數年來人工關節所承擔的高成本和衍生的醫學問題,也讓醫界重新省視這個高科技的迷思,再去思考:是不是該把生物結構還給生物體、改以真正的生物組織進行組織替換,也就是回歸到原來的生體移植手術。理想是不錯,但是最起點的現實問題仍未解決。關節的主角是軟骨,軟骨的損毀也代表了關節的功能的喪尖;人工關節其實就是嘗試以塑料聚合物和金屬來替換軟骨和其所附著的部份骨骼。回歸生物組織替換,當然就是「找軟骨來補替損毀軟骨」。軟骨何處尋?人體閒置不用、可供採取移植的軟骨幾可說沒有,異體移植來源有限又有傳染病的顧慮、異種移植也沒人成功過。晚近隨生物科技發達、「組織工程」蓬勃發展,自然有人想到「養軟骨」:取一點點自體軟骨細胞,養成一大塊軟骨來移植到缺損處不就行了?搞了幾年好像也踢到鐵板;成熟的軟骨細胞不太爭氣,增生速度奇慢、培養過程中容易變性(transform)成其他細胞、以及不太能產製軟骨基質來構成軟骨等等,讓成群的學者失望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