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22年庫氏(Creutzfeldt)報告1例22 歲女性患有感覺、運動及精神問題,及賈氏(Jakob)報告5例「僵直性假性硬化症」,其中有 2例患者死亡後,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腦部灰質部有非炎症的海綿狀變化及神經細胞消失,於是當時史氏(Spielmeyer)將其命名為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 GJD),而後陸續有許多類似病例被報告。當時認為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其後因為傳染性與家族性庫賈氏症相關報告發表,使得其致病原因變得更奇特而無法解釋。加德賽克(Gajdusek)於1966年將庫魯病(Kuru)死亡病患之腦部切片與獸醫病理醫師哈德婁(Hadlow)討論後,得知其與綿羊搔癢症(Scrapie)的傳播性海綿狀腦病相當類似,於是將庫魯病病患腦部抽出物接種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等,而這些非人類靈長類也於 12〜14個月後出現與庫魯病病患類似的病症。加德賽克亦分別在1968年成功的將死於庫賈氏症及在1981年死於遺傳性庫賈氏症病患腦部抽出物接種於非人類靈長類,而這些動物也於 1年後出現與庫賈氏症病患相似的病症。當時他認為這是由於慢性病毒(slow virus)或非傳統病毒(unconventional virus)所引起。蒲希那(Prusiner)則於1982年提出傳染性蛋白粒子 prion(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 理論。當時曾遭遇許多人的懷疑,並被當時認為傳染物必須有基因物質,如核酸,的教條學者視為異端。而此病目前公認是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質 PrPsc(scraPie Prion protein)引起。它會將神經細胞內正常的蛋白質PrPc(cellular prion protein)加以轉變,而以等比級數的速度累積在神經細胞內,最後使腦組織形成海綿樣病變。表一列出目前所發現的人類與動物傳播性海綿狀腦病。以下就人類與動物傳播性海綿狀腦病臨床,病理所見及分子診斷學之最近發展做一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