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於印度,其中的觀音菩薩信仰,隨著佛教的傳佈,而遍及中國、日本、台灣各地。觀世音菩薩,是慈悲、智慧的施無畏者,二千餘年來隨著佛教傳佈到世界各區域,而因應不同的地理環境、族群結構、風俗文化影響,產生不同的觀音菩薩信仰型態。本文以清代在諸羅縣城(今嘉義市)所建立奉祀觀音菩薩為主要聖像的九座寺廟做研究單位,蒐集每一座寺廟相關的方志、寺廟台帳、檔案、報紙等文獻資料,再加上田野調查的實地印證與深度訪談,完整紀錄每一座觀音信仰寺廟,自清代創立迄今的發展過程。並進一步分析、歸納觀音信仰在不同的創立者、思想信仰、儀式活動、寺廟建築設施、佛像神聖空間配置的特質,以及每一座寺廟與嘉義市的政經、社會文化互動後所發展的演變類型。清代在今日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觀音信仰寺廟,可分為三大類型。官方建立的寺廟大都能受到縣城中仕紳的支持與日本佛教宗派的支持,在長期發展中有機會轉型為教理型正信佛教,並進一步推展佛教文化的向上發展。在家佛教的齋堂,戰後也能順利轉型為研究教理的正信佛教。民間發展的觀音信仰寺廟,係沿著原住民聚落或水利開發、聚落形成過程中所建立的,雖然不能獲得官方的大力支持,但是深入紮根當地聚落家族平民的力量,也讓祂們能抵抗天災、政權等破壞而留傳二百餘年。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寺廟金碧輝煌、香火興旺,是否能在未來資訊普及、教育發達等助緣中,再加上信徒信仰素質的提昇,而轉型為更高層次的信仰,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