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地方感與大地僧團--史耐德佛教環境哲學再探
作者 林朝成郭正宜 (Kuo, Cheng-I)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深層生態運動代表人物史耐德的環境思想。史氏最具代表性的觀念,一為偏向情感意的「地方感」,一為具實踐意的「僧團」觀。「地方感」正是佛教走向生態化、綠色化的基石,由於地方感的思想座標,才使得佛教走出超越論的主體哲學。史氏的「僧團」觀,其成員泛指動物、植物所成的「社區」,就傳統佛教的意涵來說,是去經典脈絡化的擴張性詮釋,因此,其背後的實踐意圖有待重新評價。針對「地方感」的討論,本文以史耐德英譯的《寒山詩》作為題材,呈顯史氏反應在譯作中的地方感與荒野,正是他受中國文化啟發的北美本土經驗,上接梭羅自然寫作的傳統,下開史氏尋找一個地方深耕的生活方式。史耐德對「僧團」的詮釋,要放在慈悲觀的脈絡來理解。史氏主張結合東方心靈淨化的慈悲與西方社會革命的慈悲,尊重文化與生態的多樣性,為最無助的弱者代言。他公開呼籲每個「僧團」的成員皆有其生存的權利,其權利在政府議會中應有代表權,這便造就史耐德基進的佛教環境哲學。然其立論實有不足,因此,筆者建議以「淨土」作為實踐動機,以滿足「僧團」轉向的必要性,並由「僧團」的觀念,修正「人間淨土」有「淨」而無「土」的根本取向。
起訖頁 163-185
關鍵詞 史耐德佛教環境哲學地方感僧團寒山詩荒野土地倫理淨土
刊名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期數 200307 (8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該期刊-上一篇 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以「碧巖錄」為中心
該期刊-下一篇 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