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兮、馬利文、麥麗蓉、龔尤倩(2012)的四篇文章,都是以十幾二十年以上的實踐行動經驗做為基底,所進行的不同形式與內涵的知識生產。從閱讀這4位資深女性實踐者的文字,我得以窺見行動研究者的多重面貌,同時領略到她們各自獨特的質地。身在台灣師範體系的廉兮,試圖為源自西方而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教育行動研究,刻劃出一個簡要的系譜,並以她十年來一起工作與學習的教師夥伴為實例,呈顯出解放教育的課題即在於「慾望的逆轉與主體的生成;更是人民在人性的團結中,採取反思的社會行動,創造社會群體自由的可能。」(廉兮,2012,頁40)有趣的是,廉兮只有在全文最後的一小段後記中,才短暫地正面現身,說出自己如何透過這篇文章的書寫,在淚水奔流中,看見當初由美返台所做的生命選擇與接續的行動歷程的意義。文章到此我覺得彷彿正題才要開始卻嘎然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