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中醫學飽含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則為心神疾病的防治確立了完整的體系。以後,又經孫思邈、張子和、李時珍、葉天士等歷代醫家的闡發運用,世代相續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心理現象,治療身心疾病。中醫心理學作為中醫學與心理學交叉的新興學科,既凸顯了中醫學的屬性和特徵,又兼具心理學的特點。目前中醫心理學的科研已深入到恐懼基因表達、腦功能成像等科學前沿,並在賑災、氣功、針灸等方面開展了系列臨床和科研工作。中醫心理學也從華夏本土走向港、澳、台地區,並向歐、美、日等國輻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