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 年以來,有關個案求助行為或尋求諮商動機的研究早已提出許多不同的結論,其內容大抵不出個案對諮商服務的認知缺乏,個人對諮商效果的質疑,個人擔心被諮商的污名化,甚至也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東西方對諮商尋求行為上的差異等,凡此種種因素雖然能反映影響個案求助行為之意圖,卻也始終未能充分解讀個案尋求諮商的意圖。早在1990 年Lent 即在CounselingPsychologist 期刊中為文探討為什麼民眾對心理諮商的使用偏低的原因做分析,Lent 以民眾對諮商的公共印象(public imagination)作為探討的主軸,結論發現民眾使用諮商偏低的原因可包括:不知道諮商在做什麼,不了解諮商的界線或限制(limitations)為何?諮商機構缺乏宣導,對諮商效果的質疑,對諮商倫理或保密性的擔心等;事實上,多年來有關諮商求助行為的建議上,大概不出Lent研究結論的延伸。然而,詭異的是儘管求助行為的研究已有將近四十年的歷史,卻仍然吸引許多研究者試圖針對此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作深層探討,但結論仍然無法清楚的理解求助行為的動機和意圖,所提出的建議除了大同小異外,也只能用陳腔濫調來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