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紀錄了三年前我站在博士論文研究起點時的想法,現在我已經完成了博士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結果是,我並沒有使用紮根理論去建立一個屬於小學教師身分認定的理論,而是體察了我與現場教師的差異,以跨越差異的對話與現場教師互動,去探問「我是一個怎麼樣的老師?」、「『我』如何在小學場域中被形塑成一位『小學教師』?」。這樣的轉變是源於我在「小學教師」與「研究者」兩種身份間的擺盪,當兩種身份同時在我身上作用的時候,思考點被拉至最原點:「研究」對一位具有小學教師 /研究者雙重身份的我而言,具有怎樣的意義?對於研究規準的遵循、研究方法的運用都不再是一件戰戰兢兢按表操課的事,而必須是對「我」產生意義,讓「我」可以追出解答的事。所以當編輯聯繫我去對這篇文章做些什麼的時候,我實在提不起勁,但是當我閱讀了志順老師的文章之後,他以自身經驗出發的回應卻又激起了我的熱情,讓我有必須說些什麼的衝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