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這幾年各類專業團體熙熙攘攘追求證照化的陣仗,要釐清「專業化」的概念還真是不容易,佘雲楚及丘延亮等人無疑適時的解決了這道難題,也無怪乎他們那篇文章在前期學刊多位專題作者的參考文獻中一再出現。在其「生業、職業、專業、與志業:助人志業自主抗爭的行動社會學反思」(2004)一文中,他們藉由社會學中對「專業」研究典範轉移的不同論述發展,赤裸裸的將一個行業在追求專業化的過程中,為爭集體特權的排他性、及攀附權貴以求認可的必要性,提供了生動的解說,更根據此視框來詮釋香港社會工作此一行業「專業計畫」的政治過程。他們特意將慣用的專業改稱為助人「志業」,以區辨其與可辭可被辭的「職業」、可抓可不抓的「專業」在本質上的不同;更巧妙的將讀者的目光帶離專業主義,轉換到可作為「獨立於政權的公民社會力量」的志業上。而王增勇、陶蕃瀛一文以台灣社工的證照/建制化為例,帶出專業依附國家體制下的反省,及重尋助人工作樂趣的另類選擇。王行則是由觀照自身參與諮商心理建制化的行動轉換(由推動到抵抗),來展演其個人社會意識的覺醒(consciousness-raising)。不論是權力論述或反思實踐,以上的文本都展現了相當的批判力,讀者當可藉此機會映照個人對其自身專業的看法。身為讀者之一,不免也引發我對社工「專業」的一些想法,或許也可呼應以上作者們的一些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