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的原義是「綵文之繪」,古代織染的品類很多,其中在光身的絲綢或棉、麻織物上,用染料顏色經過加工,在布面上顯出花紋圖案的,謂之染纈。由於麻織品的重要性稍次,以及棉布是從明代以後才開始大量生產的,故論及宋代以前的染纈,主要是指絲綢印花。本來絲織物的加工技術種類繁多,名目各異,但大致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包括色彩複雜的文錦,和兩色花或本色花的綺、縠、綾、羅,以及花紋突起的剪絨,薄如煙霧的輕容紗、鮫綃紗,這些絲織物,除了剪絨之外,其餘加工的方法,都是在織機提花過程中,一氣呵成。大概都是先染絲而後織。第二類則是包括各種不同的刺繡和貼絹、堆綾、泥金銀繪畫、染纈等。加工的方法,都是在絲織物成品上,或衣裙材料成品上,另外再經過一些複雜的手續而完成的。染纈之起源,是甚為久遠,長沙的戰國楚墓,就曾有過印花絲綢出土,秦漢與六朝都有服纈的記載,但大體上到了唐代,技術才十分成熟,而且到了唐代以後才盛行染纈,因此宋代染纈之技術,也大多是承襲唐代而來的。染纈的應用十分廣泛,舉凡中等以上人家婦女的衣裙,和家庭日用的屏風、幛幔等,均取材於是。分析宋代的染纈技術,仍不脫出唐代的範圍,即蠟纈、夾纈、絞纈等三種,玆分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