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臺灣人類學刊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身體、意象與變異的自我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體經驗
作者 林淑蓉
中文摘要
本文以身體經驗作為研究路徑,探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與自我建構之關係。筆者從三位患者自述的「失序的詮釋」文本,作為討論分析的基礎,探討疾病主體如何透過變異的感官知覺、思想與情感經驗,來建構其個人對於自我的理解與想像。患者所建構的「變異的自我感」,來自於他們在疾病過程中與「重要的他者」長期互動的結果,而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在罹病期間身體的感官知覺等,也都納入了主體的自我詮釋文本中。疾病主體的「自我概念」不僅建構於「關係」中,更是透過身體來理解個人與其生活世界的關係,包括夢境、鏡像、打坐或修練過程中身體所投射或知覺的意象,或經由主體與他者、外在世界的互動,均豐富了自我詮釋文本的理解內涵。因此,透過身體來理解患者的幻覺之意義結構與妄想世界之關係,將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釐清精神分裂症形成的原因,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並形塑患病主體的「失序的詮釋」文本。 Jenkins(1994)主張將精神分裂症看成是一個典範個案來研究,以期進一步理解文化與基本的人類過程的關係為何,包括日常的與超越日常的(或病態的)經驗、情緒與能力等問題。這三位患者的疾病經驗,不僅可以用來說明日常的與超越日常的經驗是連結的與延續的,而且超越日常的經驗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出一社會文化結構中最重要的「脈絡敏感」成分為何。個人的疾病經驗中所顯示出的衝突、困境、情感與情緒的糾結、或意念的矛盾衝突等問題,是屬於患者的「個人神話」範疇,但卻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人的「自我發展」過程中最為強制的束縛內涵為何。「家庭關係」是個人建構自我意象與認同的重要機制,也是患者表達其自我衝突問題的焦點之所在。此外,許多患者亦會進一步地探詢自我與宇宙世界的關係,包括習氣、因果觀以及前世今生等屬於道德秩序的問題,呈現出當代台灣人的自我建構內涵之多元性與豐富性。透過身體來感知體驗的自我變異過程,乃是理解精神疾病與文化如何交會的重要研究路徑。
起訖頁 3-46
關鍵詞 身體疾病經驗精神分裂症失序的詮釋變異的自我感BodyIllness experienceSchizophreniaDisordered interpretationSense of the self
刊名 臺灣人類學刊  
期數 200812 (6:2期)
出版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該期刊-下一篇 越南媽媽.臺灣囡仔:臺越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社會化之初探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