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版在公元2013年5日18日正式出版,中譯本在臺灣也已問世,在輔導、心理、精神醫學界有關的書籍正陸續出現中,相關討論的評論文章達萬篇以上。本文旨在從一位臨床精神醫療工作者的角度窺視DSM-5的主要改變,諸如:以共通的現象學和病理學重組疾病的類別為19類157種疾病、不再使用五軸系統、重新定義一些疾病的診斷標準、引用層面性的評估、強調疾病的特別註明、以「其他的身體病況」取代之前所用的「一般性的身體病況」、使用「其他特定的」、「非特定的」替代之前的「其他未註明」……等。較令人訝異者為人格障礙症風聲大而雨點小,未作改變而新的替代模式被放進第第三部份需更多的研究。整體而言,DSM-5和其他的診斷系統更貼近,引入類群的疾病概念,其診斷標準較寬鬆,仍採用發展性、統整性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疾病模式,但著重客觀的證據和實證醫學的基礎,運用許多的心理衡鑑工具,同時也提及應注意性別和文化因素及共病性、自殺的危險性……等。DSM-5已上市,雖有許多爭論,勢必要待多年才會再改版,多認識其概念精神,留意專業的發展,瞭解使用新的工具,尋求生理指標,多共同討論等或許是最好的應對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