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打叭兒狗」,是魯迅著名的英雄形象。這個形象是1925年12月28日,魯迅為攻擊論敵時,發表〈論「費厄潑賴」應緩施行〉一文,主張打擊敵人不要手軟,要打倒在地為止所創造。這種睚眦必報、絕不妥協的作風,成了日後魯迅論戰精神的最佳寫照。當時參與論戰的林語堂,曾繪製出第一幅〈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藉此激化論戰的火花。但是這幅關鍵性的漫畫,日後卻不再被世人知曉。相較於魯迅〈論「費厄潑賴」應緩施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兩者命運大不相同。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結果?以及這個結果反映什麼文化意義?便是本文主要探索的重點。本文藉由對林語堂漫畫的圖像分析,重新恢復他的思路歷程及諷刺重點,說明這個新的漫畫構思,對論戰雙方帶來的刺激與影響,並進而導致魯迅落敗的原因。由於這個結果,以及漫畫所引發「魯迅當官」的事實,與日後左翼青年形塑魯迅為一名反叛權威的文化英雄形象不合,所以被刻意遺忘。林語堂所畫「魯迅打狗」的英雄形象,以報紙快速印刷的方式,深入世人眼目。但卻也提供讀者自由解讀這幅漫畫的機會,傳統中國畫家繪圖贈人時,雙方所保持的互信與私密,在此轉成公開及多義解釋,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大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