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藝術學研究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並列篇名
Backstreet Scenery i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the 1970s Nativist Movement
作者 盛鎧
中文摘要
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常見以「裏町」(うらまち)或「裏通」(うらどおり)為題,描繪後街或巷弄風貌的作品。歷屆臺展與府展,即有不少此類畫作。所謂「裏町」是指非臨路的街區,大約為中文「後街」之意;「裏通」則大致意指「巷弄」或「小路」。是以,在當時藝術家的審美目光注視下,此類本地的巷弄風情,已成為美學表現的重要題材。相對於街道或地標式景觀,作為城市面貌之「裏」的巷弄,大致較具本土特色,且貼近於一般庶民生活。就此而言,這類創作或可視為一種「地方色彩」之展現。然而,此時期的巷弄美學除反映出本土性與庶民性之外,其創作主體與再現客體之間的關係,究竟具有何種結構特質?這些藝術家是以「漫遊者」的眼光在看待巷弄中的人事景物嗎?此外,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中,對於後街或巷弄的描寫,是否亦具有等同之美學意識與共享之視覺文化?相關議題的探討以及跨藝術的比較,即為本文討論之起點。 1970 年代鄉土運動興起後,許多文學作品皆以尋常的庶民生活空間為背景,敘說其間人物的故事,巷弄即為顯例。此時期的鄉土美術,則大致較傾向懷舊式的表現,是以其中的巷弄美學相對較無社會性意涵。從日治時期到1970 年代的鄉土運動,兩者的巷弄美學自有不同的側重表現與演化,當中的差異以及不同年代的視覺文化特質,即為本文探討之重點。此外,亦將論及由鄉土文學代表性作品所改編之電影,其中的空間取景與場面調度所展現之巷弄美學。
起訖頁 129-166
關鍵詞 巷弄美學裏町日治時期地方色彩現代性鄉土運動Backstreet scenery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Local colorModernityNativist movement
刊名 藝術學研究  
期數 201111 (9期)
出版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該期刊-上一篇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該期刊-下一篇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