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以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這個革命是中國後來一連串革命的大動脈。建元後的共和國,雖然表面上進入充滿議會民主的活力,但是實際上內亂外患不斷。而且孫的三大革命,有列寧的蘇維埃革命,以及毛澤東的人民解放、共產以及文化大革命接續其後,但是,都被客觀地證明路線錯誤。因此,宣稱能夠將三大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的孫中山,其求漢族解放與建國、民主共和以及社會平等的三大主義,與晚年聯俄、容共、扶植工農來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根本問題,到了一百年後的今天,已明確證實:這三個革命的本質,需要重新檢視與定位。
本文指出:造成中山先生如此重大失誤的原因,其為忽略中國政治與法律體系最重要的本質,並且再進一層探究為何如此。作者發現此係近代西方人的共通盲點,因為他們受到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斯在內的大哲所影響。被對中國了解甚淺的西方知識份子所誤導的西方社會,造成對中國政治以及法律制度的完整性與可行性的重大誤會。這個大誤會,藉著傳教士引進共和革命開端之後,跟隨其後的「文學革命」、「國民革命」、「人民革命」、「文化大革命」,從1895年一直到1980年代而落實。因此,造成百年以上的動亂與災難。
孫三大革命的基本假設,在於自稱有能力牽一髮(共和革命)即可動全身(改造整個中國)。本文證明其實這是錯的。它的錯,就在對引入西洋政制的過度樂觀,與對自己政法優良傳統的完全鄙視。因為這群革命團隊當中的主導者,基本上是一群基督徒,而且是華僑,其中長時間流浪海外的是孫中山。再加上中華大地國家內部的基督教會,於清末為中國人爭得集會自由;中華民國的成立,乃教會之功;西教士為開導中國之先覺,使革命向西方偏斜。本文指出自治的「議會型」民主的理論與中華政法文化傳統不合。辛亥革命對「政為主、法為輔」傳統結構文化的衝擊,就在:改行「民主」的理論與實際。
文中以個案具體透視今人對議會型地方自治的迷戀及其內涵,並討論所連帶影響對中華政治文化全身躍入西法之「海」的看法。發現問題主要出在當年歐美各國菁英對中華政制認知的不足上面。文中深思:全力西方化源自西哲對中華政法傳統的看法。孟德斯鳩論中國以恐怖治國、韋伯以氏族詮釋中國社會、費正清修正韋伯的看法,而且呼籲自我檢討。作者對上述三哲的理解作了評析。
而孫中山僅以少數文化人,在沒有形成建構新經濟與社會之前,即結合新軍人來直接改造政治,因此,建於先秦的中華世界文官體系,其基本結構沒變:作為政治之依靠的「文化→經濟→社會」三層基礎尚未轉型;先蓋政治的上層,沒有文化、經濟、社會支撐的革命,自然鬆垮,很快就落個「尚未成功」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