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將詩的社會功能表述為“興”、“觀”、“群”、“怨”。其中的“怨”,漢儒多解釋為“刺上政”,即以政冶批評為核心形成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信息交流和社會互動。肇端於先秦,成熟於兩漢的儒家詩教傳統綿延兩千餘年,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過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即便是以歌功頌德為主的“頌”詩,也常寓規諫勸勉於頌美之中,乃至有所謂“雖頌皆刺”之說。中國古人“言者無罪”的政治理想是詩教傳統的另一厚賜,堪與當今西方的表達自由理念相映成輝。我輩炎黃傳人坐擁如此豐厚之文化遺產,理應光大傳統,推陳出新,將中國古代"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道德理想落實到制度和實踐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