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可以觀察到許許多多產業的變動速度越來越快。例如,行動電話市場的演變,曾經第一名的Nokia 已經淪落到破產的命運。甚至於連早已進入成熟期的汽車產業也在2007 年之後快速出現了許許多多替代技術與全新概念。相信不久的將來,『汽車』這個名詞將會從市場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電車』、『空氣車』、『氫能源車』、『水陸兩用車』、甚至於『飛天車』等新名詞。時序,已經超越了『知識經濟時代』,進入了『創新經濟時代』。在這個創新經濟時代,所有產業所力爭上游的都是在於如何積極走向微笑曲線兩端,在產品功能的技術發展上搶攻具有價值的全球專利與規格佈局,同時企圖在品牌行銷上進行地區性的市場版圖攻防。在台灣三四十年經濟奇蹟的發展過程中,台灣人所最為擅長的生產製造『量化』工作能力,實際上已經不足以因應創新經濟時代的大量『質性』工作能力的需求。質性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包括觀察力、服務力、思考力、創新力等『腦力』密集的能力。與生產製造等以量化為主的工作所需要的統計分析、標準作業流程等邏輯思維以及後端的勞力密集工作能力是大相逕庭的。站在創新的理論觀點說來,前者需要的是發散式的思維模式,後者需要的是收斂式的思維模式。當然,真正的創新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必須最終能夠收斂聚焦、創造新價值。這就是『創造力教育』所期望創造出來的價值:培育具備創新能力、足以創造新價值的質性人才。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創新經濟時代所需之發散式思維模式培育必然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模式。當前政府提出打造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目標,教育界對於台灣產業與人文社會的未來發展必須肩負起這個任重道遠的目標責任,這就是『學校的社會責任』。這份社會責任與其發展的策略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