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攀龍是日治時期台灣抗日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的長子。從孩童時期,即赴東京求學,大學畢業後再轉往西歐深造。他深受近代西方人道主義、社會思想與歷史觀的影響,認為知識是由感性的情與理性的意所組成,攸關人類幸福的知識,應包括政治、經濟、法律與自然科學,而建構為富有人文精神的完整學科。但是, 科學知能往往與生活智慧脫節,因此要以人的利益與尊嚴作為教育核心。西方的人文教育觀,以適切的態度、容忍、 文雅和節制,來表現出責任、 正直和高潔,成為有教養的人, 使人類本性與寓含倫理精義的人道統整且密切配合。林攀龍學成返鄉,在霧峰籌辦一新會的多元社會教育組織與活動,推展鄉民啟蒙運動, 使鄉民學會從自治到新文化的重建。另以教育的系統, 社工的手段,通識的題材,進行新文化的推動,這都是著眼對人性的完全尊重。論及林攀龍的思想與教育實踐,再反觀臺灣當前大學教育, 已趨為普及化與平民化,且知識半衰期愈為短暫。那麼更應該重視給予學生: 學習知識 、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相處, 甚至學習如何學習,俾使心智倫理與責任倫理,皆能以學生利益為依歸,幫助學生獲致各人適宜的幸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