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並不生產棉花與羊毛,但是紡織業與成衣業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導部門,而且,在資訊產業這樣蓬勃發展的年代,紡織業仍然比資訊業更能為國家創造外匯收入,值得各界重視。紡織業尤其是下游成衣業、毛衣業都是相當勞力密集的產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近年來,倍感成本上升壓力,只有朝設計研發,提高加工層次與附加價值發展,才能與後進諸國競爭。台灣對中國紡織品貿易連年呈順差狀態,台灣的長纖由於石化業的發達甚具競爭力,中國盛產棉花及羊毛,而且在短纖方面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三通或是貨通人不通,均將有利兩岸之間紡織品的垂直分工或水平整合。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偏重資訊及生物科技產業,以至於忽視紡織產業。近年研究發展獎勵已經從產業別改成功能別的方式,有利於紡織產業的重新出發。從行銷的角度看,任何產品都有萌芽-擴張-成熟-衰退的週期現象。台灣的紡織品也歷經1950~1960年的萌芽,1960~1970年的擴張,1970~1990年的成熟,以及1990~2000年的趨緩現象。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只要注入研發與創新就會有本質相同,但是價值不同的新產品出現。尤其,成衣的流行趨勢並非一成不變,只要掌握社會流行的動脈,其行銷的產品生命週期雖短,但是產業的生命卻可以得到無限的延伸,而且創造很高的附加價值,而值得我們重視這一個產業對台灣經濟的意義。在我們訪談研究過程中,仍有許多業者對三通或貨通人不通寄望甚深,期能兩岸互補共創雙贏。尤其成衣業積極進行全球化佈局,結合中外大廠擴大營運規模,且將成立「台灣國際製衣公會」,提升ODM及OBM比重,減低對OEM的依賴。由於中國有12億人口,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紡織業各分行業莫不對貨通寄以厚望,俾能打開中國內需市場,使台灣紡織業主導全球運籌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