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喪子母親在孩子猝死變故後,其哀傷調適與意義重建歷程,採個案研究法,研究發現如下:受訪者的意義重建歷程共有五個階段:喪子前期、意義斷裂期、意義困住期、意義追尋與尋獲期、與意義印證與深化期。在這五個階段中,因孩子突然猝死,及家人對孩子喪事的冷漠態度,原本信以為真的意義結構(如生命具有可控制本質、家人是生命依靠),無法解釋失落的殘酷事實,受到重創。受訪者於哀傷調適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原有意義結構的限制,重新追尋活下去的意義,並在佛法中,重建經得起考驗的新意義結構,包括:「生死無常與必然現象」、「人生是苦」、「付出不求回報」,以因果業力來重新詮釋受苦原因,放下對孩子死亡責任追究,而接受不幸命運。隨著這些觀點的轉變,對死亡的態度從陌生,轉變為關切人死後去處,建構出孩子死後與佛菩薩學佛的景象,生活中積極落實「福禍自造」的自我拯救方法,對死亡賦予新的意義。新的意義結構持續在生命過程中印證和深化。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及諮商實務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