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後現代思潮的發展,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漸漸受到重視。在美國,多元文化的考量已是諮商心理學界的共識,各大諮商學派及諮商技術都不斷地在接受多元文化適用性的批判(Ponterotto. 1996 ;Trevifio. 1996) 。台灣當然也不可能自外於潮流之外,隨著台灣心理學、輔導學本土化潮流的興起,學術界對台灣本土民俗治療行為的研究也漸漸多了起來(文榮光,民81;林淑鈴,民83;張玉旬,民78) 。這控研究不但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國人在心理困擾的情形下所產生的求助行為,也迫使專業輔導人員不得不思考,為何有這麼大的一群潛在受輔者不願或不知向專業輔導人員求助?一些輔導人員更希望能夠藉由對民俗治療的研究,來修正西方輔導技術與諮商理論,以契合本土的受輔者的需要,擴大專業輔導的服務對象(余德慧,民77;潘英海、陳永芳,民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