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龍應台的知性散文進行分析,指出在她犀利理性的文章中,出現了一個批評不休的思考主體,此一主體的形塑過程,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層次,構成了文章中的三種觀看角度,並互有關聯。第一是「疏離」的異鄉人角度,從邊緣性的觀察位置,對種族、國家與性別議題展開質疑,但唯獨對階級議題則受限於中產知識菁英的盲點。第二是「介入」的公共知識份子角度,龍應台以公共知識份子的啟蒙性與市場需求,來介入華人社會的民主與社會改革的歷史任務,以此克服異鄉人的失根與孤獨的恐懼,完成她與華人社會的連結滿足。第三是「認同」的離散者角度,因為龍應台介入華人社會後,必須面對台灣∕西方∕中國的不同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選擇,她便以離散者的跨界性與多元認同,在此三者之間尋求創造與融合的新價值認同。由此可知,龍應台散文的批評主體,乃集合了異鄉人、公共知識份子和離散者的觀看方式與批評能量,營造出既疏離又介入、既流動又創造的特殊距離感,由此展開她對華人社會的冷眼之愛,而當中所表露的超越種族、國家和單一文化認同的思想,可使人們對種族、國家和單一文化的操弄有所警惕,期勉自己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最後,本文指出龍應台的觀看角度之侷限,對龍應台的作品進行了正反兩面的觀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