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三篇論文,第一篇為劉宜君教授撰寫的「公益組織面對新冠病毒肺炎後「新常態」之策略」。論文以“New Normal”(新常態)來形容COVID-19疫情過後的社會秩序。研究發現公益組織在這次COVID-19疫情衝擊下的影響,對於組織在執行計畫、日常運作與服務提供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包含:為避免人際接觸, 興起數位生活與遠距工作; 造成人心疏離與不安, 增加經濟與心理弱勢族群; 經濟發展的停滯與防疫措施的規範, 影響社會對公益組織的捐贈與服務參與; 受到疫情影響,志工參與公益活動意願大幅降低, 招募不到志工幫忙等。「新常態」下需要具有多元化的世界觀,建議公益組織由傳統金字塔組織模式,調整為具有前瞻性與彈性,以及多元世界觀的組織,研議創新的工作方式。
第二篇是沈建文教授與劉凱琳博士合作撰寫的「臺灣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教育初探」。論文強調臺灣因公共政策的推廣使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顯著增長,例如「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行政院,2014)和「社會創新行動方案」(行政院,2018), 而大專校院也因此開設與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相關的課程、計畫和學位。該研究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教育,找出臺灣相關課程的特色,並對其不足之處提出建議,以利未來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教育之發展。研究發現當前臺灣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教育著重基礎理論課程,尚未能提供學生足夠的專業能力培訓,建議增加跨領域課程設計,增加國內外實習制度,並建立業師輔導制度。
第三篇是蔡錦昌助理教授撰寫的「臺灣社區組織及地方創生教學之現況探討」。社區組織及社區發展是臺灣非營利部門發展的一大特色,該研究透過蒐集臺灣各大專校院相關課程的授課大綱,並進行內容分析,藉以初步呈現目前臺灣社區組織及地方創生領域教學的特色及趨勢。經過分析發現,開設社區組織相關課程的學系以社工或長照相關系所學系居多,其次為通識課程、休閒觀光、建築及城鄉、文化創意及公共事務相關系所。研究發現臺灣社區組織及地方創生教學呈現多元學科各自發展,並與在地社區結合實作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