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革命下的教育變革:民國初期教育制度的再造(1912-1916)」一文針對民初辛亥革命後教育制度的變革進行史學探究。該文耙梳綜理多項一手資料(含政府檔案、公報與法規等),對該時期教育制度變革的原因、內涵以及後續影響提出深入的見解。其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有識之士理解該時期之教育變革的成因與影響,更可「以史為鑑」,作為後人在改革教育制度時的參考。
「學用相符與就業職能對職場新鮮人薪資之影響:多層次分析」一文在探討個人學歷與工作所需之入門學歷的相符程度、個人主修與目前工作的相符程度和幾項重要能力(包含團隊合作、溝通和專業與技能)是如何影響初入職場之畢業生的薪資。該研究以多層次分析檢視以文憑主義、訊號理論與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所提出的數項假設,從不同層面深入檢視與呈現不同變項對新鮮人薪資之影響。值得關心此議題的朋友參考。
「校園農場之食農教育:學習永續農業與土地親近感」一文倡議走出教室,以校園農場為學習場域,透過小農實作以及與各種農業相關人士的接觸與討論,進而提升學習者永續農業的概念並增進其與土地的親近感。該研究針對大學生發展與實施 18 次課程,並於期中與期末以概念圖和開放式意見調查方式對學習成效進行評估。該文呈現了清楚的課程設計與評估方式,非常推薦對於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們閱讀與參考此篇論文。
「從接觸開始:對高齡者進行同志教育的教學實踐」指出,相較於其他年齡群體,高齡者對同志婚姻與小孩撫養較具反對意見,故如何讓該群體能透過瞭解,進而尊重與接受同志婚姻與小孩撫養,是兩性教育的重要議題。該研究規劃兩次共6小時的課程,邀請高齡同志敘說同志婚姻家庭與生命故事,並與參與課程的高齡學員進行對話,希望藉由接觸與溝通引發學員的同理心。該研究也進一步詮釋所蒐集的質性資料,針對學員們對同志的認識、思考的角度以及態度的改變等面向進行深入討論。該研究提供詳細的課程規劃,對於課程成效的達成與否、其原因以及對課程改進的建議亦有精彩的剖析。不管您原本是否關心同志議題,都建議您來閱讀這篇論文。
「素養導向教學對國中生之地理科的學習成效、動機與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一文強調讓學習者在情境脈絡下整合促進認知、技能與學習。該文作者針對以往地理科中的素養導向教學研究在研究方法與結果指標之不足之處規劃此研究。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質性分析為輔,以控制組、實驗組之準實驗研究設計,探討素養導向教學對學習成效、學習動機以及多元文化素養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素養導向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但對提升動機與多元文化素養的助益則不明顯。造成上述結果的可能成因可透過質性資料一窺究竟。對素養導向議題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或許可以從這篇論文中獲得啟發,奠基在此研究基礎上,研究者亦可思考如何進一步改善課程設計,使相關課程在非知識性指標上亦能獲得顯著性的進步。
「控制—價值評估互動對愉悅/無聊情緒與動機涉入之效果」強調控制與價值會經由聯合與協同的方式影響學業情緒。研究者整合「控制—價值評估」理論與「認知—動機」模式,建構模型以解釋控制與價值評估是如何互動,以及是如何經由情緒(愉悅/無聊)影響動機涉入。該研究採用前瞻性縱貫設計(2019-2021),進行三波段的調查(每波段間隔1年)。該研究對於模型架構的建構、驗證與解釋,都有非常精彩的說明。近年,教育界愈來愈重視情緒影響因素之重要性,該研究的研究方法與結果很值得大家參考。
「國英雙語平衡程度對臺灣大學生執行功能與兩類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在探討大學生國英雙語平衡程度與執行功能、創造力(開放性創造力與封閉性創造力)的關係。該研究指出雙語使用愈平衡的參與者,也具有較佳的轉換能力與開放式創造力。該研究同時分析了不同雙語平衡程度者在過去較少被探討之封閉式創造力上的差異,而參與者所具備的開放性人格特質亦被考量在研究分析中。該研究證明國英雙語平衡使用所可能帶來的認知優勢。研究結果值得雙語教育、創造力教育之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推動者參考。
「以混合方法探討心流經驗的中介效果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專業英文詞彙競賽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一文在結合量化分析和質性訪談分析,深入探討參與競賽之學習動機、心流經驗、競賽表現(客觀評估的學習成效)與自我覺知效果(主觀評估的學習成效)之間的關聯。其中,心流經驗與高中生自評之學習成效對其他變項的中介效果亦被探討之。該研究梳理繁複的量化資料,呈現所關注之變項間的關係,並結合對競賽指導老師的質性訪談資料豐富化研究發現。「以賽促學」是可用以提升學習動機的教學方式,相信此篇論文對於英語教學研究者、實務工作者乃至於政策推動者都將有所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