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所刊出八篇學術論文,分別採取問卷調查、內容分析、教學實驗、量表編製、哲學論證、德懷術等多元的研究典範,探討師資培育與教學、高等教育政策與實務,以及教育哲學等豐富的教育議題。希望藉由嚴謹的研究成果,提供教育政策與教學更多的省思與領悟。
在師資培育與教學主題中,共收錄四篇研究論文。首先在「A Man Who Knows What He Wants─專業認同對師資生生涯決策效能、結果期待、學習倦怠與生涯希望感的調節效果」一文中,結合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與期待價值理論觀點,探討師資生的專業認同傾向。研究發現,生涯決策效能高且傾向師培認同的師資生有較高生涯結果期待,師培認同且結果期待高的師資生有較低的學習倦怠感與較高的生涯希望感。研究結果對未來師培方向有所啟發。
再者,在「中學數學實習師資生教學知能指標之建構:改良式德懷術之應用」一文中則以改良式德懷術建構一套中學數學教學知能指標,作為評測數學教學知能之工具,以確保師資生教學品質及其專業知能發展的機制,提供相關單位在師培、甄選及證照制度設計時之參考。
此外,「素養導向教育改革下之中學教師壓力:量表發展與壓力改變之影響因素」一文則分析中學教師當前的壓力程度,以及個人與學校背景因素對中學教師在 108 課綱實施前後壓力改變之效果。該文首先發展適用於中學教師且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溝通與輔導壓力量表」及「課程與教學壓力量表」。並發現在 108 課綱實施後,國中與高中教師的壓力均顯著提升,但高中教師感受到的壓力轉變幅度高於國中教師。研究發現有助於提供教育當局在此波教改的後續規劃與改善之參考。
最後,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學習模組的成效」一文則發展一個有效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學習模組,著重在提升學生於 SSIs 這類複雜議題中的多領域知識概念、利益平衡與反思等能力。實徵教學結果發現,學習模組顯著提升學生的決策能力,包含議題的多元面向的思考、決策方法的使用、反思並評估自身決策的精確性。不過,也有部分學生對補償性方法有錯誤理解,未來可以強化這方面的教學,俾能獲得更全面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政策與實務主題中,共收錄兩篇研究論文。首先,「我國公立頂尖大學財務分析研究」一文盤點公立頂大的財務運作,發現理工醫為重的公立頂大更有利於發展建教合作;文法商頂大善於結合特長經營在職專班,提高學雜費收入,且善用、軟硬體資源增加場地設備管理與推廣教育收入有成。自籌收入受學術領域、地理位置、經營策略影響,更與善用優勢特性有關。研究結果對我國政府與公立頂大財務運作提出具體建議。
此外,於「大專階段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及就業轉銜概況之研究」則從支持的角度關心智能障礙學生在大專校院學習及就業轉銜狀況,研究發現任課教授願意利用個人時間個別輔導學生,並使用多種教學調整策略,但學生理解力不足,輔導成效有限;學生雖覺得課業學習很辛苦,但仍肯定大學生活能擴展視野。作者建議未來仍需以生態系統理論提供智能障礙學生各層次的支持。
在教育哲學主題中,共收錄兩篇研究論文。首先,「以友輔仁:羞恥、友愛與德行重估」一文嘗試闡明「以友輔仁」的具體機制之一便是藉由「在朋友面前感到羞恥」彰顯出來的,這是透過與德行之友的安穩交心對話,將先前經由習慣養成的德行付諸「德行重估」理性檢驗,透過雙方實踐智慧的運用將習俗性羞恥轉變為真羞恥,將他律性的羞恥轉變為自律的羞恥。研究闡明羞恥的德育價值,以及以友輔仁的運作機制,對道德教育有所啟示。
最後,「重探愛國主義:後疫情時代全球倫理的省思」一文則從這一波疫情國際政治經濟紛擾的脈絡中,重新檢視 1980 年代後西方政治哲學對愛國主義的討論。期待能在 COVID-19 帶來的巨變後,重新思索未來全球倫理的願景,讓愛國主義也能承擔全球求倫理的使命,並具體論述 Nussbaum 同心圓理念,以及 Curren 與 Dorn 公民理智、公民友誼與公民能力在未來全球化公民教育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