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0年代開始引入外籍家庭幫傭協助雇主家庭成員日常生活起居照料與環境打理,在過去,他們經常被被視為家奴或被買斷的勞動商品,任意的役使、無限時的叫喚;但在人權、工作權提升後,勞動商品的概念逐漸被勞動者取代,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雇主家庭開始和他們產生情感上的連結,不再只是生冷的契約關係。 當他們以勞動契約為媒介進入雇主家庭中,因同住形成如同「家人」一般的生活型態,加上照護工作的屬性,在高密度接觸下觸發情感性經驗,意即類家人關係。以此為基礎,本研究試探討外籍家庭幫傭如何在勞雇與類家人關係間取得平衡。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邀請四位受訪者分享其與雇主家庭成員的互動經驗。以現象學方式分析,從兩面向(契約勞雇關係、情感接觸)及兩個主要對象(女性雇主、雇主子女)的交互作用呈現。經本研究發現,當外籍家庭幫傭與女性雇主限縮於勞雇關係的互動中,彼此的信任基礎較薄弱,衝突情境容易使外籍家庭幫傭退縮而衍伸孤單感;當其情感接觸較深時,反而更能同理女性雇主做為母親的需要,有界限的擔任協助者的角色。雇主子女部分,相比起契約勞雇關係互動,易因移情母職心理之發酵,雙方產生較強的情感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