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參與式預算自2015年柯文哲市長拍版辦理迄今,公民參與已見初步成果,除了在參與的人數與場次的逐年增加,同時參與者的類型與年齡也呈現多元發展。2023年市府政黨輪替,新上任蔣萬安市長賡續此政策朝向公民養成的深度及廣度持續發展,也要求主辦單位民政局精進辦理模式,特別是從數量的成長到成效的提昇,尤其是地方提案的議題創新與內容品質。 因此,市府委請各行政區「官學聯盟」各大專院校進行研究,針對行政區之區政議題進行蒐集、分析,深入探究在地需求與提案品質,使其更符合區政問題或未來發展方向,促進區域發展。銘傳大學作為內湖區陪伴學校,本研究即以內湖區作為研究範圍,針對參與式預算地方議題的發想與建構,進行一系列的資料耙梳分析、意見領袖的對話與實證調查,藉以協助內湖區政議題的聚焦與創新。 與式預算從巴西開始實踐,其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新浪潮,乃在於其相對於傳統政府預算,包括議會政治和政府效率,顯然有正面且顯著的改變,這種「改變」除了預算審查與執行效率,最核心的關鍵乃在於提案議題內容與品質的「創新」。故此,本文從「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角度,旨在通過系統性和策略性的方法來推動創新,以實現組織的目標,增強其競爭力,並創造價值。檢視相關研究或文獻發現,創新管理的關鍵特徵,包括策略導向、資源配置、流程和方法論、技術和工具、創新文化、市場導向和組織學習;換言之,除了前四者「硬體工程」方面,是指透過制度、流程和技術設計,但是後三者屬於參與者的「軟體工程」,卻難在現今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操作過程予以體現,尤其是在「提案發想」的階段,透過1-2場住民大會,在平均1-2小時的討論中產生「創新」效益。 因此,本研究認為提案議題在「軟體工程」的困境,在於參與民眾對區政的熟悉度、專業能力和討論時間的限制。本研究針對此項困境,乃在要沒有任何想法的參與民眾,在有限時間針對區政議題「從無到有」,更是其中耗時甚多且欠效率的關卡。此時,仍應該回到「硬體工程」的上層結構予以調整,透過制度設計產生區政議題的方向與脈絡,像是中國元宵製作投入餡料在米粉中如雪球愈滾愈大,期待這種「元宵滾動模式」,促成後續住民大會的參與民眾有個思考的參考標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