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縣市合併或單獨改制為直轄市,涉及到原先鄉(鎮、市)自治公法人變成直轄市派出機關,為我國地方自治史上重要的制度變革,改制後已歷經多次地方選舉,檢視直轄市區公所的問題並研議可能變革途徑已有其必要性。本研究以地方治理和組織變革為理論基礎,透過次級資料庫的人口等數據和研究資料分析後發現:第一,直轄市城鄉發展不一的問題,若以一體適用的區公所組織設計,不一定能夠滿足幅員遼闊、差異化高的在地需求。第二,直轄市數位發展落差的情況,在公務人力短期內不可能增補的情況下,數位化公共服務的需求性會增加,若能在質與量能夠精進,讓離市政中心或區公所較遠的民眾,減少來回奔波之苦。第三,是否需要以首都的地方治理模式為準?相較於縣具備更多資源、且無鄉(鎮、市)第三級地方自治團體而增加行政協調成本的直轄市而言,如何透過現行區公所瞭解各區的問題和需求,而將資源的配置和政策項目的優先順序對應到各區的情況,實為關鍵所在。最後,就未來直轄市區公所組織變革的可能途徑,本文提出四種可資商議的策略,分別為維持現狀、全面實施自治、部分實施自治以及行政區劃整併後再議,並對其提出優缺點或可行性予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