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中,教材的重要性僅次於教師,對教材進行評估是教師的必要工作之一。目前臺灣使用的主流教材是《當代中文課程》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版,本文從教師視角切入,針對同時使用過兩套教材的華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檢視教材的一般屬性部分和教學內容。結果顯示,在編寫理念方面,《當代》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度強且具體,《新視華》著重第二語言學習的延伸性和與其他知識的關連性。《當代》在主題選擇、詞彙和美編方面,都較《新視華》豐富且貼近臺灣生活,較能體現臺灣特色,引起學生興趣。不過,《新視華》各課的詞彙量比較合適。兩套教材的詞類系統雖不同,但不影響教學。語法點選擇和編排方面,《新視華》更有系統性。兩套教材都搭配英文翻譯,對英文能力欠佳的學生可能會造成困擾;體例格式方面,《當代》能協助學生了解華語的特性,也能幫助教師具體掌握每課教學目標,且因為練習活動的數量和種類多,給了教師更多課程設計空間。整體的份量上《當代》比《新視華》更多,教師們認為教不完的風險較高。本研究透過多元評估,讓華語教師對教材選擇有更全面的認識,也為教材設計者提供更具體可信的教材使用者反饋,作為日後改版或編寫新教材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