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加拿大的Inuit一向過著遊牧的生活,靠獵捕鯨魚、麋鹿、以及海豹維生;在1930-40年代,由於皮貨價格陡落,族人的經濟陷入困境;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軍醫揭露當地Inuit的慘狀,加拿大政府被迫「發現」自己的同胞,不得不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中止「良性忽視」(benign neglect)的作法,嘗試著以醫療、教育、以及住宅為手段,進行所謂的「實驗性遷村」,希望他們能「自動」集中定居下來。加拿大政府在1950年代開放北疆的資源開發,到了1960年代中期,白人由全國各地大量湧進西北領地,在這塊邊地尋找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產;幾年後,具有政治意識的Inuit精英開始出現。他們除了精通白人的語言,也學到如何應付官僚體系;他們在冬天唸書,在夏天則回到家裡,因此得以接受傳統的教育、保有使用母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培養出強烈的集體認同,拒絕在自己的土地繼續當二等公民,特別是厭惡政府以同化為出發點的『印地安政策白皮書』(White Paper on Indian Policy, 1969),在那抗議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毅然組成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Inuit Tapirisat of Canada(I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