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比較有系統的田野調查,是在日據時代的人類學者,臺灣總督府也進行一連串的原住民族研究,《蕃族調查報告書》、《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研究,其中對於阿美族的部分亦著墨良多。 有關阿美族的研究,最早要追溯於日據時期。西元1897年,鳥居龍藏《東部臺灣阿眉種族の土器製造に就る》中首先討論到阿美族分類的問題,他以秀姑巒溪為界,把阿美族分成兩派,並且指出兩群的差異性。到了1899年,伊能嘉矩在《臺灣蕃人事情》裏又把阿美族重新作分類,他將阿美族分成1.恆春阿美;2.卑南阿美;3.海岸阿美;4.秀姑巒阿美;5.奇萊阿美(南勢阿美)。不過他強調,此種分類只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不是從人類學的觀點,而是地理分佈上的觀點。然而,這5種分類法卻成為日後學者對阿美族的分類標準。到了國民政府以後,承襲日據時期學者的腳步,亦進行許多阿美族的研究。 阿美族的社會組織運作是由「領袖制度」、「年齡階級」、「祭司(巫師)」三大要素所構成。從一般的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民族田野報告,將阿美族的部落組織區分成頭目制度以及年齡階級等二大要素,對於「祭司(巫師)」部分則納入到宗教制度上做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