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中路,主要位置鄰近秀姑巒溪區域,是光緒初年「秀孤巒二十四社」阿美族人分佈的範圍。當地阿美族人的抗清事件,乃國家力量進入之後,與部落產生衝突,所引爆的一連串「官」「原」之戰。 戰爭落幕後,清帝國確立在中路的統治地位,並使中路、北路聲氣相通。 直接挑戰清帝國官軍的烏漏社,被更換了社名;阿棉、納納社,則是在戰爭之後勢力瓦解、人數銳減,甚至流落外地,直到清軍撤離之後,部分族人才又再回到舊部落;而協助阿棉社的姑律、大蘇圓、沙老等部落,則遭遇部落被焚燬的厄運;聲援馬腰兵的加禮宛噶瑪蘭族人,則成為清軍「尚須密防」的目標。 這篇研究,並不是要挑動族群間的仇恨記憶,而是希望藉由各種文獻與口述資料的對話,儘可能找到合適的解釋,讓大家一起來關注後山及原住民歷史的研究,使後山這塊土地的過去能在我們的努力下逐漸被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