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臺灣之後,康熙三十年(1691)漢人大規模移墾屏東平原,在屏東平原的馬卡道族的生活空間受到壓縮迫使他們的族人不惜扶老攜幼,拋棄鄉土田產東遷,他們在不同時間循不同路徑東進移民,抵達後山旋又沿海岸線北進。馬卡道族一如我們熟知之其他平埔族一般,其宇宙觀、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與漢人社會截然不同。根據文獻記載在荷人據臺之前,臺灣平埔族尚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時代,採游耕游獵生活,居處為非固定的聚落,土地屬於族社公有,亦即採土地公有,因此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只有勢力範圍觀念,僅游耕游獵所及範圍不容侵犯。 南部平埔族移至東部,其分布地域大約為秀姑巒溪以南的地區;其中東海岸部份,主要的分布地域為北自大港口(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至成廣澳(台東縣成功鎮忠孝里),其他地方則是零星散居的後山移民。加走灣地理位置洽巧位於這個區域的中間地帶,清代之前是一處沉寂、空白沒有紀錄的區域。 馬卡道族後人依然活躍在加走灣,他們代代相傳的口碑中,尤其是老一輩的長者,對於大港口事件中族人是否也被動員參與,均有清晰的描繪,參與這場事件,大體上可以推估與想像被動員的馬卡道族壯丁絕非廖廖數人。因此,東海岸阿美族人與馬卡道族人二族人之間心中深埋宿怨。所幸兩族人共登加走山,埋石發誓:「在石頭未爛之前,兩方及子孫不得再動干戈,否則天地神明滅之」,並經雙方共同在一棵老樹下的巨石平台上歃血為盟,始化解了這可能的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