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受到板塊碰撞影響,地震活動頻繁,地體構造複雜,是相當活躍的造山帶。西部平原及麓山帶位於造山帶變形前緣,涵蓋大部分活動斷層,曾發生許多災害地震。加上都會區大多位於鬆軟沖積層,易造成震波放大及土壤液化災害。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為建立臺灣三大科學園區周遭斷層的評估參數、了解斷層活動度與場址特性,於西元2006-2010年逐步架設48個臨時寬頻地震站,測站間距約10公里。近十多年來,分析環境背景雜訊(ambient seismic noise)探求地下速度構造,經過理論方法驗證,已被廣泛接受應用。每天的垂直向連續紀錄,篩選後進行交對比(crosscorrelation),疊加平均獲得每組測站對(station pair)具代表性的1-15秒交對比函數(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挑選出雷利波相速度頻散曲線(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以0.04°格點做層析成像(tomography),進一步獲得1-10秒雷利波相速度分布圖(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map),速度分布大致與地表地質吻合。未來將進一步逆推淺部地殼S波速度構造,可與活動斷層、孕震構造及地下水分布等相關資訊比對,以提供地震動模擬、強地動潛勢與災損評估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