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場址效應於工程地震學研究中扮演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由於地震本身之能量高比例來自剪力波之貢獻且大多與地震災害及損失有相關,因此,傳統上大部分的研究能量皆投入於水平向地動。對於特定工址(如電廠)之地震危害度分析而言,學者們大多聚焦於水平向場址效應分析,而直接折減其能量至1/2至2/3以考量垂直向之震動,前者為對於一般區域、後者為對於近斷層區域所使用,但仍缺乏較細分之觀測或理論支持。同時,近年來於特地場址採用垂直及水平向比例模型(V/H strong motion model)以考量垂直向地震動已受到較高之關注,台灣地區目前已完成地表三十米平均剪力波速等於760m/s,或稱為一般岩盤條件下之水平向地震危害度再評估,且將重心移至垂直向地動。由於對震波傳遞之基本知識顯示,垂直向地動之能量應主要由P波所貢獻,所有P波相關之參數也許應納入考量如體積模數(Bulk’s modulus)、P波波速(Vp)及垂直向高頻衰減因子(vertical kappa),而非考量水平向時之楊氏模數(Young’s modulus)、剪力波速(Vs)及高頻衰減因子(kappa)等。因此,經由傅氏震幅頻譜(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FAS)之確認,垂直向地震動之頻率內涵需首先被檢視,本研究即先進行幾項測試以確認台灣地區就算單獨考量垂直向,期主要或顯著之能量仍是由剪力波而非P波所產生,最後,Vs30介於600至900m/s之岩盤測站紀錄亦被分開已確認垂直向場址效應之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