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在台灣已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最早著重於認識「什麼是家庭系統觀」?逐漸擴展到「如何從系統觀點來界定家庭議題?」而在1999年《應用心理研究》第2期的 「家庭心理學專刊」中,正式啟動了國內對於家庭心理學的認識。 該專刊在葉光輝的主持下,發表了許多關於系統觀點的研究與議題探討。其中,利翠珊的〈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專文,更是國內第一篇完整介紹家庭心理學的科學典範—系統觀點(systems perspective)之重要文章。家庭心理學主要以Pinsof的「整合歷程系統觀點(integrative process systems perspective)」為科學典範,包含以下三個面向:「系統性」強調從家庭中隱藏的系統模式來看待家庭議題,在介入策略上,也以改變系統模式為主要方向。「歷程性」則強調從互動的變動性與時間性來理解家庭議題。「整合性」則強調從跨科學、跨領域的角度來理解家庭議題。而伴侶與家族治療,就是以家庭心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的實務應用專業。
而在台灣的伴侶與家族治療實務發展,也從認識什麼是系統觀點開始,逐漸摸索出如何促成系統模式改變之介入方式,對伴侶與家族治療師而言,要問的不僅是「如何從系統觀點來界定家庭議題?」更想知道「如何以系統觀點促發伴侶與家庭系統模式的改變與轉化?」而從1999年《應用心理研究》第2期的家庭心理學專刊之後,恰巧20年後的今天,《應用心理研究》第71期出版了「愛在第二回合—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實踐」之專刊,我們再次看到家庭心理學的應用與魅力,也看到了如何「以系統觀點促發改變」的方式與原則。
在本次專刊中,楊連謙、董秀珠所撰寫的〈婚姻與家庭治療中再思主體間性〉,其以「主體間性」哲學理念為基礎,認為婚姻諮商是在促發個體在婚姻中「主體性」的成長與發展,包括能在婚姻中自由的展現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與目的性,並學習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需求。該文以一對經常激烈爭吵的夫妻為案例,說明婚姻諮商中,不只要協助伴侶在「關係互動層次(interpersonal)」上發展出成長性互動的「關係力」,更要在第一階段協助伴侶「個人內在層次(intrapsychic)」上,各自發展出理性思考的「個體力」,這兩個層次的改變在婚姻諮商中是同等重要的。此研究擴展了如何「以系統觀點促發改變」的原則與方式,伴侶與家族治療不僅是強調促發關係互動層面(系統模式)的改變,而個人內在層面的改變,甚至會成為促成關係改變的重要基礎。
在許皓宜的〈婚姻關係中童年印記的再現:一個精神動力學的家庭問題概念化觀點〉,其整合了精神分析取向與系統觀點,以三對婚姻諮商為案例,說明治療師如何運用童年經驗對婚姻關係的影響,做為促發改變的介面,最後提出「系統性客體關係」的觀點,做為實務工作的參考。該論文也說明了同時促發「個人內在層面」與「關係互動層面」的改變是可能的:當伴侶在互動關係中覺察到個人內在層面的影響,像是覺察到童年印記中「防禦式的心理分裂」及「無意識的問題連結」的心理特徵,這對促發新的關係互動有所幫助。該研究也顯示「時間性議題」對系統晤談的重要性,像是探討過去原生家庭經驗對現在婚姻的影響,這對重建婚姻關係是相當有幫助的。
而董秀珠、楊連謙、陳秀蓉所撰寫的〈婚姻治療中依戀創傷者的人我意義改變〉,更以一對經驗外遇事件之依戀創傷的夫妻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婚姻諮商中的改變歷程。該研究同樣實踐了如何運用系統觀點促發「個人內在層次」與「關係互動層次」的改變,更展現了如何協助伴侶從依戀創傷中,重新尋找出傷痛的正向性意義之歷程;這也顯示,在系統晤談中進行「成長與意義性議題」的探討,可能是修復依戀傷痛的重要途徑。
而孫頌賢所撰寫的〈未婚伴侶在情緒取向伴侶諮商的經驗研究〉,是國內少數針對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簡稱EFT)進行實證性研究的論文。EFT以成人依戀與情緒調節等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獨特的「同理反映」技巧,該技巧強調能同時促發「個人內在層次」與「關係互動層次」的改變歷程。其該研究除了檢證EFT的治療觀點,也從六對未婚伴侶的角度,來理解伴侶諮商為何對他們產生幫助,並擴展了對EFT同理反映技巧使用的理解。其更發現,在系統晤談中,增進未婚伴侶對彼此原生家庭經驗的理解(時間性議題)是有幫助的。
伴侶與家族治療的魅力,就在於透過系統晤談,協助遭遇嚴重衝突或依戀創傷的伴侶與家庭,重啟情感連結的對話,愛總是能發生在「第二回合」。Pinsof的整合歷程系統觀點:系統性、歷程性、與整合性,說明了如何看待家庭議題的方式。而這四篇研究,恰巧整理出,如何「以系統觀點促發改變」的四個重要介入面向,包括:「個人內在層面」、「關係互動層面」、「時間性議題」、以及「成長與意義性議題」。這四個面向就像是治療師腦內同時運作的四個監視器,在晤談歷程中,治療師需同時捕捉這四個面向的訊息,但又必須在晤談當下,同時促成這四個面向的改變。事實上,台灣在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實證性研究是偏少的,期盼有更多的相關研究,來瞭解如何促發這四個面向的改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