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分析中國歷史文獻中關於天氣現象之描述,重建明代(1368-1644年)長江三角洲的氣候狀況,包括乾濕與溫度序列特徵,及颱風、龍捲風與冰雹等特殊天氣之時空分布特徵。乾濕等級及冬夏溫度指數可整合成四個時期:第一時期(1368-1519年)乾濕交替、冬溫冷暖交替而夏溫偏暖;第二時期(1520-1559年)偏乾而冬夏溫皆較高;第三時期(1560-1624年)偏濕而冬夏溫前期暖後期冷,第四時期(1625-1643年)強乾而冬夏溫皆偏低。第二與第四時期同為偏乾,但兩者存在差異,第二時期為暖乾,第四時期為冷乾。整體而言,長江三角洲在明代較現代是更為寒冷的,當時甚至有幾年夏天出現降雪現象的相關記載。颱風、龍捲風及冰雹發生次數,平均10年分別有2.7、0.7及2.9次,有記錄年發生數最大值是4、3及3次,主要集中在國曆6-9月(農曆5-8月)的夏秋季,國曆6-7月(農曆5-6月)的夏季及國曆3-5月(農曆2-4月)的春夏季。空間分布上,颱風發生次數最多與地理位置靠近沿海、長江、黃浦江及太湖及都市開發程度較高有關;龍捲風好發於沿海、長江及黃浦江沿岸地區較多,而太湖周圍地區較少。冰雹發生數以太湖周圍地區較高,而沿海地區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