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南部海灘研究顯示,海灘意外的成因中有90%是來自裂流帶來的危害。鑑於國內海灘意外事件頻傳,裂流既為海灘危險的重要因子,管理當局實有必要針對海灘安全的議題加以探討。過去有關海灘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類,主要來自Wright、Short等多位學者於澳洲海灘進行的研究,其探討海灘營力機制對水下沙洲和裂流變化的影響。福隆海灘有雙溪注入,受到波浪、潮汐等海灘營力的影響,其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勢必也會受到河口逕流的影響。本研究即以Wright等人於1984年發表的海灘模式理論為基礎,透過航照的判讀,來探討福隆海灘長期以來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的時空間變動,並討論造成其差異的原因。就時間而論,福隆海灘冬季海灘類型以倒轉沙洲與裂流型(TBR)為主,夏季則以反射型(REF)至低潮位階地型(LTT)為主。探討冬半年海灘類型較夏半年偏消散之因,為波浪營力的不同所致;河口附近受逕流切穿的影響,其河口海灘類型無法適用於Wright的海灘模式理論。本研究依河口逕流的流向為指標,對雙溪河口沙洲水下沙洲形態加以分類。結果發現福隆海灘冬季河口海灘類型不僅較偏消散的情形,其河口變化遠大於夏季河口海灘形態的變化。就空間而論,相同拍攝時間內,海域南側海灘類型較北側偏消散;造成其差異的主要成因則是局部礁岩的影響,使得海床粒徑較大,海灘類型因而偏向反射型,裂流頻數也比較低。然而不論任何時間,海域東南端受到河口切穿和人工堤防建造的影響,皆有固定離岸方向水流的存在,對於海灘遊憩者而言,需避免到該地戲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