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新加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早期殖民政府勢力尚未深及內陸地區,種植者可任意闢地開荒而不受限制,再加上英國在1836年取消甘蜜關稅,促使郊區種植園林立。1850年代義順地區乘著椒蜜業的種植風潮而從荒地闢為種植園。椒蜜種植者往往透過私會黨的力量,獲得開園所需的苦力。大多數的種植者都是欠缺資本,必須向新加坡市鎮上的華人商店店主和商人借貸。隨著殖民政府土地政策的頒佈,種植者處於劣勢,得利者是市鎮上的資本家。種植者只得選擇出走新加坡,到對岸柔佛另闢天地。18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的控制力量逐步強化,先於1889年通過危險社團法令,並於1914年廢除賒單制度,結束苦力貿易,正式宣告具有私會黨色彩的椒蜜種植者在新加坡已無立足之地。隨著椒蜜業的衰微,黃梨和橡膠成為日後新加坡農業活動場上的主角,尤其是橡膠。1870年代開始,英美橡膠產業迅速開展,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發展,更是需要大量的橡膠。1906年,陳嘉庚成為義順地區最早的橡膠種植者。爾後,殖民政府亦頒布優惠條例,鼓勵島上橡膠園的開闢,不論是華人或是外資種植公司皆熱切投入橡膠的生產與貿易。在殖民政府政策的安排下,具有私會黨背景的椒蜜種植者步入「邊緣化」,不但失去土地資源,也喪失社會掌控能力,不再是華人社會的重要領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順應世界市場新需求的發展,憑藉著黃梨和橡膠種植業而興起的商人與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