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由於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宗教「男尊女卑」的教義與規範,較無明顯的性別歧視。但隨著1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興起,歐美一些女性主義佛教學者開始關注佛教體制中的女權問題,例如美國學者葛羅絲(Rita Gross)在其《父權之後的佛教:佛教的女性主義歷史、分析、與重構》中,便廣泛探討佛教史與僧團中所存在的貶抑女性問題,指出南傳佛教出家女性無法受比丘尼戒、佛教史上女性地位的低落、「八敬法」、大乘佛教經典對女身的貶抑……等議題。(Gross, 1 )近年來,台灣的佛教學界也不乏對這些議題的討論,並舉出台灣尼師僧團的積極、入世經驗,做為佛教性別平權的有力參照,也凸顯了台灣尼師僧團關懷、參與社會議題的特質。沿著當今學界重探佛教女性觀的理路而下,本文旨在探討佛教史上不同時期教義對性別關係的影響,尤其是教義所折射出的不同女性觀;透過對印度佛教小乘、大乘與密乘時期不同女性身分與地位的耙梳,來闡述佛教教義與性別關係的緊密連結。藉此,可發現隨著大乘教義的開展,女性的身分有了大幅進展與變化,尤其是在密乘中,呈現出迥異於原始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性別平等觀,具體展現了佛教眾生平等的核心教義。對佛教研究中較被忽略的性別範疇而言,此論題不僅具有開啟宗教與性別跨領域對話的指標意義,也可回應西方學界女性主義佛學研究對佛教女性身分認同議題的批判,並反映出佛教性別觀的某種「緣起」色彩,即教義依受法對象的認知差異而權宜通變的多元、包容、與開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