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運動種類挾帶於船堅炮利、商業貿易及傳教之下,逐漸傳入東方。惟1922年以前,尚無「體育」一詞,所謂體操即代表當時的體育,而體操又屬於民初軍國民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因此當時各級學校均以「兵式體操」為主課,具有鍛鍊體魄與保衛國家的重大意義,爾後抗戰時期,體育與軍事訓練乃具有極密切的關係。1936年教育部頒國難時期教育方案,目標第一項即「注重體格訓練」,並規定「改進一切與體格訓練有關的科目」,「改進並擴充童子軍訓練」及「實施強迫體育」等。時代氛圍的影響之下,楊雲教授於1925年出生於江西省。成長過程歷經七七事變與八年抗戰,就讀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體育科時即以學生身分掩護從事抗日地下工作,體育軍事化思想深植其心中。抗戰結束後隨國民政府來臺任教,曾任職於嘉義、彰化、臺北、基隆、臺中等各級學校,並協助周鶴鳴校長籌辦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