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蕙老師是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是我很敬重的前輩。她的研究,就我所知,向來遊走在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兩大傳統之中,主體形成與解放政治是她研究著述的兩大關切。然而,要確切定位與定義紀蕙老師的研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因為她的研究不以特定的學科範圍或時段為限,例如政治哲學或中國現代史,另一方面她對特定問題的思考,也不從學科的內在理路出發,例如「臺灣文學史上的林亨泰」或是「歐陸思想中的莊子」這類的題目,而是藉林亨泰打開關乎臺灣文學史的重要議題、或以臺灣作家為例子,但不受其限的思考,如她在〈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這篇文章裡所展現的,目的是指出個別作家的「異常」如何反映文學史的敘事暴力(劉紀蕙2000);或是藉莊子的「虛空」指出法國思想的侷限以及「從知到不知」返身虛空的思考,以解放知識與政治的能量,這是她對畢來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的莊子論所做出的批判(劉紀蕙2020: ch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