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一役,商滅周興,周代將「如何」安頓自處、「肯定」自身政權轉移之「合理性」與如何「永保天命」等,皆與本文所欲探討之「王道」主題有密切相關。然細觀之,「王道」此語提出始於孟子,筆者認為可從「王道」此政治觀點上溯至周代來解讀,故欲以「王道」為主題,探討文王如何治國而成為領導典範。本文首先探討於「天命靡常」之下,如何激起執政者的「憂患意識」,進而察覺到此為一「道德焦慮」,繼而興起「敬德」之心,故而引起其「王道」自覺。其次,探討文王如何以「德合三才」實踐王道,其實踐原則在於以「道德」感化他人,使對方從內心服從。因此,文王對上以「天人合一」為基礎,以「人德」實踐「天德」。對下則行「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則透過「勤修德性」,使之「清明、純粹」;「外王」則建立大同社會,以達「垂範天下」之效。最後,探討《詩經》如何對於文王之德推崇備至,進而確立此「王道」領導典範。而此典範由周人子孫透過祭祀以祈求福祐、永保天命的同時,祭祀詩與訟詩流露出對文王的崇敬,無形中亦延續了此「王道」精神,而成為儒家聖人思想與學術的統系--「道統」,於此賦予文王於周代歷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