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交通部於1990年首先提出西部走廊高速鐵路可行性報告後,行政院認為該計畫具有可行性,於是高鐵的建設開始在台灣推動,之後由台灣高鐵擊敗中華高鐵取得高鐵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build-operation-transfer, BOT)建設權,於2008年完成建設。台灣高鐵營運後連年虧損,甚至瀕臨破產,於是立法院才在2015年5月通過高鐵第三代財務改革方案,透過國有民營的方式希望讓高鐵邁向永續經營。台灣高鐵虧損的原因除了本身的財務結構之外,因高鐵票價是由費率委員會考量成本核定,故而可以合理假設台灣高鐵不會把成本低估,因此運量不如預期應是問題根源之一。本研究藉由1990、1991、1993、1995、1997年共五份含高鐵運量預測報告,探討高鐵建設前各份評估報告中之成本效益分析及運量預測,以釐清可行性報告成本效益分析項目之正確性,以及運量估計失準的原因。研究發現,五份報告均大幅高估運量,除法國Sofrerail於1991年預測使用的社經環境預測(社經情境)符合2011年左右的現實環境,其餘報告均明顯高估。社經情境的高估雖與國建計畫一致,但與實際狀況比較,經濟成長率預估遞減速率過慢,使得短期估計之經濟發展狀況與實際狀況較一致,但長期下來會越顯高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