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N. J. Smith之《含混性與真之程度》
並列篇名
Nicholas J. J. Smith, Vagueness and Degrees of Truth
作者 王文方
中文摘要
對含混性(vagueness)作出系統性的研究,並藉以解決有關於堆垛(sorites)的悖論,這是歐美分析哲學界最近數十年的研究熱點之一。在這個研究風潮下,有關於含混性的理論已經出現了許多種,它們包括:認為含混現象是一種認知現象的認知論(epistemicism)(Cargile, 1969; Campbell, 1974; Williamson, 1994; Sorensen, 2001; Horwich, 1998)、認為邊界語句(borderline sentences)具有第三種真假值或缺乏真假值、在處理上需要非古典邏輯的三值或真值鴻溝理論(three-valued or truth gap theories)(Hallden, 1949; Korner 1955)、認為邊界語句雖然具有第三種真假值或缺乏真假值、但在處理上不需要非古典邏輯的超賦值論(supervaluationism)(Fine, 1975; Lewis, 1970; Kamp, 1975; Dummett, 1975; Przelecki, 1976; Bennett, 1998; Keefe, 2000)、認為邊界語句只是真到一定程度的模糊理論(fuzzy theories)(Goguen, 1969; Priest, 1998; 2003; Smith, 2008)、認為邊界語句既為真亦為假的雙面真理論(dialetheism)(Priest, 2010)、以及認為含混述詞的外延會隨著脈絡而改變的脈絡論(contextualism)(Tappenden, 1993; Raffman, 1994; Soames, 1999; Fara, 2000; Shapiro, 2006)。在上述諸種理論中,澳洲雪梨大學哲學系Smith教授在《含混性與真之程度》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屬於模糊理論的一種,而且在我看來是其中最好的一種。
起訖頁 151-160
刊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期數 201110 (42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該期刊-上一篇 論儒家現實擁有判準理論與等差之愛原則的人類胚胎觀點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