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為了因應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美國貨幣當局自2007年起持續採取刺激景氣的貨幣寬鬆政策。身為全球經濟首屈一指的領航者,持續的量化寬鬆政策也相對釋出了大量的流動性至全球金融市場,其中尤以亞洲的新興市場所受到的影響最為深遠。然而,美國經濟自2013年起持續穩定的復甦,IMF對其於2014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期,甚至由原先7月預估的1.7%上調為10月所預測的2.2%,9月份失業率也由8月份的6.1%降至5.9%,為自2008年9月美國金融海嘯發生以來的新低水準。此種形勢不但激勵了美元指數的上漲,於2014年10月3日達到86.82的價位,創下自2010年6月14日以來的新高水準,更使得市場投資人預期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將可能提前退場。此外,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在8月於美國Jackson Hole召開的每年例會中,暗示擔憂歐元區可能陷入通縮,後續甚至啟動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希望藉由增加流動性以實現經濟實際成長,最終達到提高通貨膨脹率的目標。受到全球兩大央行相背的貨幣政策影響,再加上近期亞洲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力道的停滯,使得全球資金重新擁抱美元資產,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也掀起了一股貶值潮,形成亞幣競貶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