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由於中國傳統的美感視境一開始就是超脫分析性、演繹性的緣故(見拙文「從比較的方法論中國詩的視境」);或許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抒情詩(lyric)傳統的而非史詩或敘事詩的傳統的緣故,我們最早的美學提供者主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主張未封前的境界(莊子),而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認為詩「不涉理路」(嚴羽),而不同於亞理士多德以還的西洋文學批評那樣認為文學有一個有跡可循的邏輯的結構,而開出了非常之詭辯的以因果律為據,以「陳述──證明」為幹的批評;在一般的西方批評中,不管它採取那一個角度,都起碼有下列的要求:一、由閱讀至認定作者的用意或要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