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約在東漢末年開始了漢譯佛典的翻譯工作,當時來華的譯經僧,其翻譯經典之內容繁雜,尚無結構完整的分類體系,可謂之「草創期」。到了六朝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大量漢譯佛典出現,其譯經工作已趨於成熟,這在譯經史上,具有時代性的特殊意義,值得深入探討。故本文擬定以此時期為主,來探討漢譯《法華經》偈頌的文學面貌。中國現存的《法華經》有三種漢譯本,其中鳩摩羅什的譯本意旨精確,文辭暢達,語言優美,流行最廣,故本文將以此做為研究的底本。漢譯佛典的文體,有長行和偈頌二部分。長行,即今日之散文;偈頌,可分為伽陀和祇夜兩種,本文主要探討偈頌部分。伽陀與祇夜皆是偈頌的形式,故一開始先界定偈頌的定義,以及兩者之同異。其次,探討六朝偈頌的總體形式特色,以及《法華經》偈頌所表現的個別形式特色。最後,則對《法華經》修辭技巧運用之探討。《法華經》是一部思想深遠的佛學著作,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鳩摩羅什在翻譯此經時,就相當注重其文學意涵,於偈頌中則廣泛運用諸多修辭技巧,如譬喻、象徵、夸飾、排比、層遞、示現等,可見譯經者對於譯經文句的講究以及重視。 |